返回学会官网
第十届
科技成就奖(原杰出贡献奖)

原“杰出贡献奖”在2024年第十届电源科技奖调整为“科技成就奖”

怀柔实验室
汤广福院士长期从事电力系统电力电子技术研究,解决了电力电子换流方法、强电磁环境驱动与保护、等效试验机理等方面的关键技术难题,带领团队完成±800kV特高压直流换流阀、柔性直流换流器和高压直流断路器等高端装备的研制,陆续实施了参数居国际首位的重大工程示范和推广应用,为实现电网灵活可控、远距离大容量输电、高效接纳可再生能源提供了新的手段。鉴于汤院士在电力电子化电力系统、柔性交直流输电及其应用研究等方面做出的突出贡献,特授予汤广福院士第十届中国电源学会科学技术奖-科技成就奖。
哈尔滨工业大学
徐殿国教授主要从事交流电机变频调速系统、交流永磁伺服系统、电力电子化电力系统等方面的研究与教学工作,他提出了在线惯量辨识、控制参数自整定、机械谐振抑制以及前馈补偿等参数免调试算法,解决了在复杂工况和极限性能要求下制约电机驱动系统应用的关键技术。为并联和级联运行的功率转换器提出了一系列新型控制方法。鉴于徐殿国教授在电机驱动和电力电子变换器控制方面做出突出贡献,特授予徐殿国教授第十届中国电源学会科学技术奖-科技成就奖。
第九届
科技成就奖(原杰出贡献奖)

原“杰出贡献奖”在2024年第十届电源科技奖调整为“科技成就奖”

中国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
李立浧院士是我国电网工程、直流输电专家。长期从事电网工程建设和电力系统技术、直流输电技术和交直流并联电网运行技术的研究,主持研发我国柔性直流输电技术、特高压多端柔性直流输电技术,主持建设世界上首个特高压多端柔性直流工程。鉴于李院士在特高压直流输电和柔性直流输电技术研发与工程建设方面做出的突出贡献,特授予李立浧院士第九届中国电源学会科学技术杰出贡献奖。
浙江大学
徐德鸿教授长期从事电源技术和重大工程电源装备研究开发,提出了齐边沿脉宽调制软开关变换理论,解决了软开关三相功率变换的国际难题;首创超级不间断电源概念,大幅提升了供电电源系统的可靠性;研制了高性能兆瓦级不间断电源系统,实现大容量不间断电源的自主自控。鉴于徐德鸿教授为我国电源技术和产业的发展所做出突出贡献,特授予徐德鸿教授第九届中国电源学会科学技术杰出贡献奖。
第八届
科技成就奖(原杰出贡献奖)

原“杰出贡献奖”在2024年第十届电源科技奖调整为“科技成就奖”

罗安,湖南大学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任国家电能变换与控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湖南省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中国电源学会副理事长,教育部高等学校电气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30多年来,他一直工作在电能变换与控制领域教学与科研第一线。面向大功率电能变换与控制领域的国家重大需求,秉承“装备改变品质、品质影响世界”的科研追求,领衔组建湖南大学电能变换与控制创新团队,主持国家自科基金重大仪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课题,发明了多种大功率电能变换方法,突破了多项共性核心技术,研制出大功率电磁冶金、铜箔电解、海岛电源等核心装备并成功应用,取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他以第一完成人获国家科技进步创新团队奖1项、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2项、中国专利金奖1项、省部级一等奖8项,获“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等荣誉。 罗安院士紧扣国家与国防重大需求,攻关电能变换核心技术,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为国铸重器,为党育人才。鉴于罗院士为本学科发展做出的突出贡献,特授予罗安院士第八届中国电源学会科学技术杰出贡献奖。
第七届
科技成就奖(原杰出贡献奖)

原“杰出贡献奖”在2024年第十届电源科技奖调整为“科技成就奖”

上海大学
陈伯时先生是控制领域著名学者,我国电力传动和电气自动化学科的创始人和开拓者之一,开创和奠定了我国电力传动自动化学科的基础。他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编写的《电力拖动自动控制系统》系列教材,是电气工程学科专业重要的理论基石之一,也是电气工程与其它学科交叉融合的典范,得到全国高校的广泛使用,对我国电气传动学科的发展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陈老师不仅自己著书立说,而且关心电气自动化专业的建设和发展。1997年,陈伯时先生提出设立“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学科,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接受,从此这个新建的二级学科在全国高校蓬勃发展,为我国电气工程人才培养走出了一条新路。 陈先生五十年传道授业,为人传颂;九十载春华秋实,桃李天下。如今,他的学生遍及海内外,很多已成为优秀的学科带头人、企业领导和技术骨干、社会活动家。鉴于陈老师为本学科发展做出的突出贡献,特授予陈伯时先生第七届中国电源学会科学技术杰出贡献奖。
第六届
科技成就奖(原杰出贡献奖)

原“杰出贡献奖”在2024年第十届电源科技奖调整为“科技成就奖”

台达电子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郑崇华先生为台达集团创办人暨荣誉董事长。自1971年创立台达,担任董事长职务至2012年,带领台达从15人起步,逐步发展为营运遍布近40个国家及地区,总计8万多名员工的全球电源领域领军企业。 郑先生始终以“环保节能爱地球”为使命,带领台达以电力电子为核心技术,持续投入产品研发与技术创新,在多个电源产品领域取得突破性成果,推动行业技术进步,促进电力电子及电源产业升级。 同时,为促进我国高校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于2000年起陆续设立“台达电力电子科教发展计划”与“中达学者计划”,支持高校开展科学研究,奖励优秀硕博士研究生。至今共资助创新研究项目287个,评选奖励优秀学者71位,颁发研究生奖学金1239人次,举办19届电力电子新技术研讨会,极大地推动中国高校电力电子与相关学科的发展。 鉴于郑崇华先生在电源领域取得的杰出成就以及为促进我国电源产业和技术发展做出的突出贡献,特授予郑崇华先生第六届中国电源学会科学技术杰出贡献奖。
第五届
科技成就奖(原杰出贡献奖)

原“杰出贡献奖”在2024年第十届电源科技奖调整为“科技成就奖”

阳光电源股份有限公司
曹仁贤先生专注于可再生能源发电领域和电力电子技术研究20多年,带领团队研发出中国第一台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并网光伏逆变器,主持制定了3项国家标准,获得了1000余项科研成果和专利,在国内率先解决了光伏、风力发电系统安全接入电网的关键技术,开发出多项行业领先的光伏逆变器成果,研发产品技术性能已达到国际一流水平,连续四年保持发货量世界第一位,打破了国外产品对中国市场的垄断,对促进我国新能源产业的发展,提高我国光伏产业在全球的知名度做出了突出贡献。
第四届
科技成就奖(原杰出贡献奖)

原“杰出贡献奖”在2024年第十届电源科技奖调整为“科技成就奖”

弗尼吉亚理工大学
李泽元教授长期从事电力电子领域的教学及研究,在高频电力电子功率变换与电力电子系统技术领域取得卓越成就。他在国际重要期刊发表论文290篇,国际学会论文710篇,学术专集13部,美国专利83件。根据微软的引用索引数据库、在全球二百五十多万有著作的工程学科的研究者中、李教授引证次数(H引证),排名前三名,。他所开创的软开关技术、多相式电压调节模块技术、电力电子集成模块技术及多级级联式高电压大容量逆变器技术引领了现代电力电子技术的发展,并在全世界被工业界广泛采用,为电力电子技术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鉴于李泽元教授在国际电力电子领域的杰出成就以及对中国电力电子学科与技术发展的突出贡献,特授予李泽元教授第四届中国电源学会科学技术奖杰出贡献奖。
第三届
科技成就奖(原杰出贡献奖)

原“杰出贡献奖”在2024年第十届电源科技奖调整为“科技成就奖”

清华大学
韩英铎教授长期从事电力系统自动化及电力电子技术在电力系统中应用领域的教学与科研工作,在电力系统的安全稳定控制、柔性交流输电技术等领域作出了多项重要贡献。发表论文300余篇,合著3部,指导博士、硕士研究生90余名。曾获国家级科技进步奖及发明奖4项,国家级教学成果特等奖1项。
第二届
科技成就奖(原杰出贡献奖)

原“杰出贡献奖”在2024年第十届电源科技奖调整为“科技成就奖”

汪槱生院士是我国电力电子学科的奠基人、电力电子产业的开拓者和领导者。汪院士始终以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为己任,毕生致力于电能高效产生和高效利用技术的研究、应用和推广,为国家电力事业的持续发展和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奠定了基础。
第一届
科技成就奖(原杰出贡献奖)

原“杰出贡献奖”在2024年第十届电源科技奖调整为“科技成就奖”

厦门科华恒盛股份有限公司
陈成辉,厦门科华恒盛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裁,是国内资深电源专家,主持或参与研制的不间断电源(UPS)项目有3个列入国家高技术产业化发展计划,有14个列入了国家火炬计划,有9个列入了国家重点新产品计划,获得过十余个省部级科技成果奖。其所领导的厦门科华恒盛股份有限公司是我国大功率UPS市场的领军型企业,也是国内首家成功上市的UPS企业。鉴于陈成辉先生对我国UPS事业乃至电源事业的发展做出的突出贡献,特授予陈成辉先生首届电源科技奖-杰出贡献奖。